清明节兴于改火活动 唐人过清明热闹繁华图

清明节兴于改火活动 唐人过清明热闹繁华图

《清明上河图》(局部),对画中描绘的是否为清明时节,学界还存在争议。

在流传至今的中国八大传统节日(春节、元宵、二月二、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中,清明多少显得有些特殊,因为只有它兼具节日与节气的双重身份。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传统历法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特有的表达农业气象条件的一套完整的时令系统。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早在汉代以前即已出现。西汉淮南王刘安在其《淮南子·天文训》中明确指出:春分“加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音比仲吕”。而古人之所以将春分后的这一节气称为“清明”,是由于“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明净”的缘故。
谈到清明从节气演变到节日的起源,一般会提到春秋时晋文公重耳和其忠臣介子推的传说,但传说终归是传说,并不足以解释清明节真正的起源。
清明节从遥远的过去一路走来,但还没有遥远到介子推生活的春秋时期;沿着它走过的路线回望,越过上千年,我们将目光定格在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大唐——清明节生成的朝代。
唐朝以前的文献资料中没有关于清明节的记载,即使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这部南北朝时期出现的我国第一部岁时节日的专门著作,对于当时流行的诸多节日都一一做了介绍和描述,对清明节也未着一字。但时至唐朝,关于清明的记载就比比皆是了。官方正史、野史笔乘、诗歌文论,无不向我们展示着唐人过清明节的内容和方式,同时展示着清明作为节日的现实存在。“著处繁华矜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渡头翠柳艳明眉,争道朱蹄骄啮膝。”唐朝诗人杜甫的这首《清明》诗就写出了当时清明节的热闹与繁华。
那么清明节是如何形成的呢?
生活在现代的人们恐怕难以相信,我们的祖辈居然曾经在隆冬季节几天、一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里禁止用火,以吃冷食度日。两汉之际的桓谭在其《新论》一书中有记载:“太原郡民以隆冬不火食五日,虽有疾病缓急,犹不敢犯。”那段禁止用火只吃冷食的日子,就是寒食节。关于介子推和重耳的传说就是民众对寒食节起源的一种解释。
唐朝是一个至今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