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海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科研工作启动鲜花铺就脱贫路

在2004年回国后,张秀海的职业路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从基础研究转向了菊花和百合育种,并走村入乡,与农民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将扶贫工作视为一项事业。作为北京市首批科技特派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生物中心的张秀海博士已经是一名经验丰富的科特派“老兵”。他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我们的研究成果能应用到扶贫一线,帮助老百姓增收致富,我们感到莫大的荣幸,也体会到了作为科研人员的自豪感。”

在北京农科院工作之后,张秀海开始探索菊花和百合等相关科研内容。他团队成功培育出了适应北京气候条件的新品种茶菊,并将其推广至四海镇前山村,该村因之改善了经济状况。随后,他又将目光投向了百合,从2014年开始组建百合育种团队,对于我国传统食用百合主产区存在的问题进行攻克。

经过多年的努力,现在沽源县大石砬村已成为全国知名的地理标志产品之一,而更多地区也跟随着实施类似模式。此外,在河北省、吉林省、新疆等地,张秀海团队还开展了食用百合种植项目,为当地带来了显著收益。

最让张秀海自豪的是,有志同道 合的人一起共同奋斗。在他的团队中,每位成员都有自己独到的贡献,如杜运鹏博士在野生资源搜集与考察方面取得巨大进展,而陈绪清博士则研发了一台国内首台百合播种机,大幅提升了效率。

尽管道路崎岖、雪花飘飘,但他们坚持不懈,因为他们相信自己的努力是值得的。“问题来源于实践,我们把这些问题带回实验室,从理论上解决它们,再把解决方案用于指导实践,最终促进食用产业发展。” 张秀海说。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