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西辽的太极拳探究与王大春的启示
在我石狮之行中,遇见了一个名叫王大春的人,他是陈式太极拳研究会的发起人。这个组织成立仪式不仅吸引了全国各地几百名应邀来参加的朋友,还有石狮市四大班子的领导和其他武术团体代表。
这次活动让我对王大春产生了更深的兴趣。我想了解他为什么能够聚集如此多人的支持,并且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太极拳教练。他的故事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那部电视剧《霍元甲》让他迷恋上了武术。在临乡上初中时,他就开始跟当地的一位拳师学习,为了早日练就一身功夫,他每天用两掌砍树、砍砖,即使手常被砍肿也不罢休。
经过一段时间习练,一块红砖放在地下,王大春一掌下去便碎成几块。街坊亲邻看到他的蛮劲,都纷纷劝他家里:“别让孩子发神经了,赶紧让他上学吧。”但生性倔犟的他,最终也没被拉回来,以致在初三时终止了学业。他武海寻贝,只身一人先后到少林寺、邯郸、广府、沧州、郓城、石家庄等地,遍访名家,拜访了多种门派的武术高手,这使他越发感到了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
1993年,他受伤看到了反映杨露禅到陈家沟学习太极拳的电影——《偷拳》,这部电影使得他对太极拳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情感。他再次告别家人来到了陈家沟,不入太平洋,不知水之深。这里的高手云集,使已具备一定功夫功底的王大春再次感受到文化博大的精深。在短短两周内,他脚踝被崴六次,但面对挫折,没有放弃,而是在不断打击中学习对方技击方法。
在温县,他除了经常和张东武、张保中、陈有华等一些太极拳名家的交流外,还接受过许多老师如陈正雷、大师们悉心指导,从而掌握了一些技击方法。在第三届国际太极拳年会上获得80公斤级推手第三名,让人刮目相看。那时候摔得脚踝崴六次的小伙子张保中,也成了金兰之交。
但这些并没有满足他的渴望,因为在温县,有很多人告诉他,“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因此请教过许多人,对书籍进行翻阅,对理论进行深入研究。他感到,在冷兵器时代虽然技击功能显著,但是只有强身才能精武。而且要讲究循经通络,将养气养身健壮体魄作为基础进行锻炼。这是独特的一个以“功”为“底”的系统,是讲究养气和养生的独特艺术形式。一边学习技巧,一边了解中医理论,在十几年的时间里通过站桩锻炼终于窥见了奥妙之一端——精气神锻炼效果,为自己的教研生涯奠定基础。
面向大众充分发挥社会主导功能,这才是王大春聚合力的根本所在。从1996年开始,他先后应邀去河南湖北广东浙江福建等地教授这一古老而又现代化传统体育项目。长期教研,使得王大春认识到当前生活节奏加快,加上封闭生活圈子导致精神压抑与健康状况不佳,而人们希望找到轻松调整自己丰富业余生活实现由“拿命换钱”到“拿钱买命”的转变。在这种情况下教授此类运动必须注意价值主流取向变化,同时保持本源性原生态内容防其淡失,并充分发挥祛病健身服务于当前社会主导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