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艺术中的奇遇杨永健有趣的小故事

杨永健书法艺术探秘:从《杨永健作品集》的故事开始

2004年的一天,阳光洒在上海的街道上,我收到了来自杨永健的礼物——一本精美的《杨永健作品集》。那是一个下午,我沉浸在书法艺术的海洋里,一气呵成地翻阅了整本书籍,仿佛能感受到他笔下的每一个点和画,每一笔每一划都透露出一种沉着、稳重且充满活力的魅力,这份美丽至今仍深深烙印在我的记忆中。

杨永健,1948年出生于浙江海盐,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人物,不仅是中国书法家协会权益保障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文联发员,还担任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办公室主任,以及国家高级美术师。他不仅勤于实践,更注重理论研究,在长达数十年的创作历程中,他的作品屡次入选国内外重要展览,如上海市书法展、中日、中韩书法展等,并荣获“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20周年纪念奖”。

除了不断创作优秀的书写作品之外,杨永健也积极参与教育工作及基础理论研究。在他的努力下,我们有了诸如《怎样写好楷书笔画》、《怎样写好楷書结构》、《怎样写行書》、《行書百日通》、《当代書家五體千字文》(楷書部分)等著作,让更多人能够接触到他的学识和经验。

看过他的作品后,你会发现,这位古典传统与现代创新完美结合的大师恪守传统,同时也不拘泥于传统。他博采众长自成风格,这种智慧的取舍让人敬佩。尤其是在他的楷书和行草两大体裁中,可以看到他对晋唐碑刻与北宋碑帖致敬之情。而这份尊崇又并非简单模仿,而是融入自己的独特视角,使得规矩森严又不显板滞;灵动而不油滑。这背后,是他对点画运作、结构间架以及谋篇情趣三方面所做出的艰苦努力。

尽管我没有亲眼见证过他挥毫泼墨的情景,但通过观赏他的作品,可以感受出他动笔时肩肘腕指之间无缝隙之连贯,对“下笔点画波撇屈曲”要求严格无比,即使是最细微的手势,也都是为了达到这一境界而付出的努力。

王僧虔曾说:“神采为上,形质次之。”这句话表明了一种审美理念:以精神内涵为主导,以形象表现为辅助。从杨永肯先生的手迹来看,他既重视形态,也注重精神内涵。他追求完美度,所以落墨处处相连,没有单飞或游丝的地方;宾主欹正,都各得其宜,这正体现了“意在笔先”的信条。

作为一个忙碌但温文尔雅的人,在繁忙工作中寻找宁静也是他智慧的一面。我想,如果有机会听到那些背后的故事,那一定是一场文化盛宴。(附图均选自《杨永坚作品集》,展示的是那段岁月里的某些瞬间。)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