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大家杨永健墨香中流露的智慧与情怀

杨永健书法艺术探究

在2004年12月的一个下午,我收到了来自上海的《杨永健书法作品集》。一气呵成地阅读完毕,深受其书法之美所吸引,点画沉稳、纵横交错,一种淋漓尽致的风采在脑海中留存不忘。

杨永健,1948年出生于浙江海盐,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中国书法家协会权益保障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文联发员、上海书法家协会办公室主任,并且是上海市美育学会常务理事和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此外,他还是兼职画师和国家高级美术师。他的一生致力于探索和实践书法艺术,其作品曾入选多个重要展览,如上海市书法展、中日、中韩国际书展,以及中国書協會會員優秀作品展等,并荣获“中国書協成立20周年紀念獎”。此外,他还积极参与教育工作并对基础理论进行深入研究,著有《楷書筆畫技巧》、《楷書結構要诀》、《行書創作指南》、《百日行書練習》,以及《當代五體千字文》(楷書部分)與《魏碑唐詩字帖》、《魏碑四種通臨》等。

杨永健的创作既恪守传统,又敢于创新,不拘泥于旧有的形式,而是博采众长自成一格。这是一种智慧与勇气的结合体。在他的楷书中,可以感受到晋唐时期笔墨流转的情趣,同时又融合了北方碑刻的严谨与精确;而他的行草则使得墨水自由流动,看似随意,却蕴含着深厚的心思。通过对点画运用、结构构建以及情趣布局三个方面进行细致研究和实践,杨永健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尽管我没有亲眼目睹过他挥毫泼墨的情景,但从其作品中可以看出,当他执笔时,他对手腕与笔尖之间每一次微妙变化都有着精准控制,从肩膀到肘部,再到腕部,每一个动作都是为了达到一种内心上的平衡,以实现“下笔至无形皆能为物”(《筆陣圖》的原句)的境界。

王僧虔的话语:“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次之。”表达了一种审美观念:最重要的是一个字里面的精神光彩,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它表面或形态上。从杨永健的手迹来看,他不仅重视“形”,也注重“神”的表现。在落款处,他追求完美,这让他的每一个笔触都不单调,没有断层,有宾主相映,有正反呼应,都显露出他创作中的思考和安排——这便是他坚持“意先於筆”的信仰。

作为一名繁忙但终究需要时间管理的人士,在紧张忙碌的大环境中找到宁静心境来临摹古籍,这本身就是一种智慧。而这一切都源自他的热情人际关系,以及对于世间琐事避免陷入其中的明智选择。(图均选自《杨永健作品集》)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