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天仙配徐代泉的旋律之歌

在庐州的田野里,他与庐剧共舞,二胡声响如春风,轻拂过青山绿水。1958年,他凭借那份扎实的二胡技艺,在安徽省艺校展现了自己的才华。在那里,他深入学习庐剧音乐,作曲技巧日益精进。然而,当他即将毕业准备大显身手时,那个梦想却因为学校撤销庐剧专业而化为泡影。

当年的同班四人中,只有他坚守到底,而何合浓则被分配去了庐剧团。那一刻,他心中的迷茫与不解难以言喻,但学校领导的话让他的心灵得到了抚慰:“我们是要为庐剧留一个种子。”但这个种子,却未能在旷日持久、风霜雨雪中生根发芽。

直到1993年,省艺校再次招收了一个庐剧班,这段时间里徐代泉一直没有机会施展拳脚。他下定决心转向黄梅戏,但面对两者不同的音乐世界,他必须从头开始。为了尽快掌握这门艺术,他选择了一条艰难的道路——与黄梅戏表演班一起上唱腔课。他聆听老师讲授,同时记录下每一个音符,最终成为了教学曲目的主要编写者之一。

这一行走充满了辛酸和挑战。苦的是不断地努力,没有休息;难的是需要不断学习和创造新作品。而那些致力于戏曲音乐的人们,他们往往伴随着贫困和孤寂。但徐代泉并没有放弃,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之中。当遇到瓶颈时,即便连续七八天也无法完成一首歌,那份执着与热爱依旧如火如荼。

他说自己的一生分成了三个阶段,一是教学工作;二是创作生活,其中包括电视剧、舞台剧,以及教材上的各种角色;三是在研究领域,比如曾担任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安徽卷》副主编,并获得“编纂成果二等奖”。

至今65岁高龄的徐代泉仍然活跃于学术界,为中国戏曲学院、安徽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他曾经历多次变化,却始终未忘初心,以其丰富多彩的心血结晶,为后人的欣赏提供了无限乐趣。在那个充满诗意的地方,无论春夏秋冬,都有人在默默地演绎着黄梅戏天仙配,让世间万物都沉醉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