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剧界,龌龊事缠身的往事多如星河。李万春,这位武生,如同一把锤子,敲打着幕后黑手的伎俩。在他的一生中,他不仅是一名演员,更是京剧艺术的传承者和创新者。
早年随父母迁居上海,李万春便开始接触京剧。他六岁就开始学习戏曲,从小在父亲李永利的指导下练习《珠帘寨》、《碰碑》等老戏。随后,他又接受了徐德增、于德智、崔凤鸣等老师的教导,对《洪羊洞》、《逍遥津》、《斩黄袍》等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七岁时,他以“客串李”为艺名,在荀慧生主演的《三戏白牡丹》中首次登台。这之后,他随父在班中借台演出,并且很快在芜湖、安庆、扬州、无锡、苏州等地获得了小名气。他的艺名由赵安伯赐予,意为“万古长春”。
成年后的李万春,不断地求学于各路大师。他从杨瑞亭学《战马超》、《战冀州》,从张德禄学《潞安州》,从何月山学《三江越虎城》,并且还曾经跟马连良学习过几部戏。在这些老师的手guided下,李万春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心唱腔调和武技。
1923年9月,与俞振庭合作到北京搭班,这是他第一次走进北京的大舞台。在那里,他以“童伶奇才”的称号迅速走红,并被誉为“少年英杰”。这段时间里,他还受到了余叔岩和杨小楼的大力提携,使他在京剧界的地位更加稳固。
1926年的梅兰芳提携,让他与梅先生一起回到上海,再次引起轰动。此时期,也是他的个人生活丰富起来:1931年组建永春社成为主演,并结婚。1948年,因家庭原因被迫离散,但这段经历也让他有机会创办自己的科班——鸣举社,其中包括两个分支:“鸣”、“春”,培养出了许多后来成就显著的小弟子们。
1957年,被错误地划为右派,那段艰难的人生让人感慨。但直到1978年的九月底,当他的作品再次上场时,一代巨匠得到了人们最真挚的欢迎。那一年晚些时候,在病床上对待即将来的离别时,人们已经预见到一个时代将要结束,而另一个新的时代正悄然浮现出来。
1985年的秋天,一位生命中的英雄终于静静地离开了我们。当那份遗体告别仪式上的花圈落定之际,我们都明白,无论是在光辉灿烂还是暗淡无光的时候,只要有一颗热爱京剧的心,就会有人去记住这个名字——李万春。而那些经典角色,即使没有他们当初活跃的声音,却依然能够通过历史留给我们的录像带回忆起那个年代,最纯真的表演风格和最激情澎湃的情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