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怀仁,黄梅戏的女驸马:从演员到导演的一生旅程
在那个充满艺术氛围的年代里,孙怀仁于1950年踏入了安徽艺术专科学校戏剧科的殿堂。她的道路起步于表演,她接受了一段严格训练的磨砺。1958年,那位传奇性的京剧大师梅兰芳来到了安徽,在一次黄梅戏《打焦赞》的演出中,孙怀仁被深深吸引。她对杨排风这一角色的诠释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且还亲手指导她化妆,让她学会了挑花线的精妙动作,这些经历让这位年轻女孩铭刻在心田。
随后,她加入了黄梅剧团,不仅扮演过多种不同的旦行角色,如花旦、刀马旦、彩旦、老旦和娃娃生等,更是在与严凤英、王少舫等资深艺人的合作中,通过耳濡目染不断进步和成长。在这个过程中,她不仅学习到了如何更好地塑造角色,还学会了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配角,这对于她的艺术成长无疑是极为有益。
1980年,当时机成熟之际,孙怀仁决定继续深造,在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进行进修。在那里,她系统地学习世界各流派的戏曲理论,并且自编自导自演,与同学们互相学习交流。一年的时间里,她掌握了丰富知识,为将来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回归到自己的剧团后不久,便迎来了新的挑战——首次带领团队赴港进行节目巡展。这次机会让她得以展示自己的才华,同时也锻炼出了自己作为一名导 演所需的一系列技能。紧接着,她又成功策划并执导了一系列备受欢迎的作品,如《龙女》、《风尘女画家》和《无事生非》,这些作品被誉为“马兰三部曲”,而实际上,它们也是孙怀仁职业生涯中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作为一个学者兼艺人,对于表演本质理解至深,因此当其他话剧导员尝试转向舞台方向时,他们往往无法提供有效帮助,因为他们缺乏真正了解表演者的需求。而反观孙怀仁,则因其对表达手法精通而被视作是每位Actor最好的镜子与知己。她能够准确判断哪些技术可以用来塑造人物,从而使得她的指导具有独特价值。
退休后的生活并没有减缓她的热情与创意。她仍然致力于推动黄梅戏艺术前行,而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她关于观众参与感的问题上。根据她的看法,只有不断关注观众的心声才能确保这门古老美术形式能持续发展下去。此外,对创新持开放态度,但同时也不应忘记根植于传统中的精髓,不应走得太远,以免失去原有的魅力与力量。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孙怀仁既是一代伟大的女性,也是黄梅戏文化宝库中的闪耀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