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徐代泉的童年时代,庐剧的旋律便如同家乡的呼唤,伴随着他成长。他凭借那双巧手和对二胡的钟爱,在1958年考入了安徽省艺校。三年来,他不仅学到了庐剧音乐,更是学会了作曲。在那个年代,他对庐剧的热爱远超黄梅戏,但当时期专业被撤销时,学校却留下他成为“种子”。然而,这个种子在三十多年的沉睡中没有得到发芽之机。
直到1993年,那片土地再次播下了一颗新的种子——一个庐剧班。但对于已经转向黄梅戏的大师徐代泉来说,那些庐剧音乐犹如遥不可及的梦境。为了掌握这个新世界,他采取了与学生一起上唱腔课的方式,即使他的技艺已非青春之初,可仍旧比那些少年更快地学会。
从事戏曲音乐的人,如同行走于清贫与寂寞之间,而徐代泉则将自己的情感、心血都投入到了创作中。当作品难以诞生时,他会陷入一段苦恼;而一旦完成,便是那种难以言喻的心潮澎湃。
他的职业生涯分为三个部分:教学、创作和研究。在教书方面,他不仅在本校授课,还担任中国戏曲音乐学院客座教授;在创作上,不仅有黄梅戏电视剧和舞台剧,更有60多部教学剧目,其中涉及多个地方特色歌舞艺术;至于研究,则参与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并主编了《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安徽卷》中的几篇章节。
65岁高龄的徐代泉依然活跃于学术界,曾任职近20年的学校艺术学院主任,现在仍担任中国戏曲学院和安徽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这位半把剪刀般熟练操控黄梅戲乐韵的人物,是如何将生命中的每一次选择,都化作了一幅幅动人的图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