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徐代泉的童年时代,庐剧的旋律是他耳边最为熟悉的声音。1958年,他凭借一手精湛的二胡技艺,成功考入了安徽省艺术学校。在那里,他学习了三年庐剧音乐,并学会了作曲。他自诩对庐剧的了解和热爱远超过黄梅戏,当时他的同学中有四人,只有他一人坚持到底,决心为庐剧艺术贡献自己的力量。但就在他即将踏上职业生涯之际,学校突然宣布撤销庐剧专业,这让徐代泉感到迷惑不解。
然而,当时校领导给出的理由,让他心服口服:“我们要留下一个种子。”但这个种子未能得到发芽、成长的机会。直到1993年,省艺校才再次开设庐剧班,而这段时间里近三十年的间隙里,徐代泉一直无法施展抱负,最终不得不转向黄梅戏。这一转变并不容易,因为庐剧与黄梅戏之间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为了尽快掌握新领域,徐代泉采取了一种笨拙却有效的手段——与黄梅戏表演班一起上唱腔课。他听老师讲授,同时记谱,一方面因为功夫深厚,一方面因为年龄较大,但他的进步比那些十几岁的小学生还要快。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成为中国戏曲音乐学院客座教授,并主编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安徽卷》。此外,他还曾任安徽艺术学校、安徽大学艺术学院戲音教研室主任达二十余年,在退休后仍然担任客座教授。
在创作上,徐代泉既涉猎教学用曲,也创作了许多电视剧和舞台剧配乐。他参与编纂了“泗州戲”、“安慶弹腔”等多部作品,为其工作增添了一份荣誉。而至于他的个人作品,那些充满情感和悲喜的人物形象,如同活生生的历史画卷,让每一个听者都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