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怀仁与黄梅戏的传承:一段故事中的演员、导演与工作者
在1950年,孙怀仁踏入了安徽艺术专科学校戏剧科的殿堂,从表演的门径开始学习和接受训练。那个年代,对于每一个追求舞台艺术的人来说,都充满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在那里的岁月里,他见证了无数个闪耀着星光的夜晚,也亲历了一场又一场激动人心的表演。
1958年的春天,梅兰芳带着她那璀璨夺目的舞台魅力来到了安徽。这一次,她主演的一部黄梅戏《打焦赞》深深地吸引了孙怀仁。他被杨排风这一角色的魅力所征服,尤其是梅兰芳饰演这个角色的化妆技巧和挑花线动作,让他印象深刻。那个时候,他还得以亲近这位传奇人物,这种机会对于一个年轻的小伙子来说,是多么难能可贵啊!
随后进入黄梅剧团,那些日子里,孙怀仁扮演过各种角色,无论是花旦、刀马旦、彩旦还是老旦、娃娃生,每一种形象都让他更加接近真实,每一次表演都让他更加成熟。在给严凤英、王少舫等大师当配角时,他不仅学到了许多,也学会了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和发挥角色。
1980年,当他进军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进修的时候,那里的理论知识就像是一座座山峰一样高耸入云。这里,不仅有世界各流派的戏曲理论,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师们留下的宝贵遗产。在这里,他不仅系统地学习这些知识,还经常自编自导自演,与同学们一起探讨交流,他们之间的情谊也如同浓缩后的酒液一样芬芳四溢。
回到剧团后,一年之后,就开始组织排练赴港出国进行节目巡回表演。那一年,他们排练的是《龙女》,在选角过程中,马兰出众的地方让人眼前一亮,最终确定由马兰饰龙女。她还接着指导排练《风尘女画家》和《无事生非》这两部作品,这三部作品被称为“马兰三部曲”,其实这是孙怀仁的心血之作也是他的另一种形式表现自己对黄梅戲藝術的一種貢獻。
作为曾经是一个学艺从零到英雄的小伙子,在成为一名优秀导 演后,孙怀仁始终把握住这一点:要知道每一个小小扮相背后的努力与汗水,以及每一次精准传达情感背后的辛苦与付出。因此,在她的手下,无论是经验丰富还是尚未成长的小伙伴们,都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用最真挚的情感去塑造那些既温柔又坚韧的人物形象。
退休之后,即使离开了繁忙工作的话程,但她仍然不断思考着关于黄梅戲藝術未来的发展方向。她说:“要想让黃梅戲继续活下去,就必须时刻记得观众,要让他们走进剧院坐下来喜欢上它。”对于创新,她认为一定需要,但不能失去根源性的东西,“不能太离谱”。在这个意义上,她就像是站在历史交汇处的一个桥梁,为新时代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新的力量。而对于那些想要追寻真正艺术精神的小伙伴们来说,她总是那么鼓励他们勇敢前行,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更远,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