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汉文帝的时代,有一位名叫新恒平的人,他以造假闻名。新恒平伪造了玉杯和周鼎,企图骗过文帝,从而获得富贵。他在玉杯上刻上了“人主延寿”的字样,引诱人们献上来。接着,他又谎称周鼎沉入泗水中,现在黄河泛滥,与泗水相连。在东北方向的汾阴地区,有宝金之气升起,可能是周鼎即将出现的信号。文帝因此派人在汾阴建庙,并面向黄河祭祀,以期能取到周鼎。当时真的从汾阴发现了周鼎,文帝大喜过望。
然而,这一切都是新恒平精心布下的局子。他其实是在汾阴埋下了那块假的周鼎。这位能手可以说是赝品制作的祖师爷。不过他的下场很惨——当被揭穿后,新恒平因造假而被文帝处罚至灭三族。
这段历史故事提醒我们,在古代社会,即便是君主也不能免俗,对于各种各样的造假行为都颇具兴趣。《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了一些与此类似的事件,比如赵武灵王让工人搭设梯子,将脚印刻在石头上,以此作为自己游览的地方。而秦昭王则更为出格,让工匠修筑一座桥梁,上面刻有松柏树形状,以模仿天神和他博弈的情景。
纪晓岚先生在其著作《阅微草堂笔记》中,也曾经历了不少遭遇假货的情况。一次,他买到了罗小华的大清名牌墨,但回家一用才发现,那是一片泥土涂成黑色,还带着白霜,一看就知道不是真材实料。此外,他还购买了一只烤鸭,却原来只是一个泥制品,只剩下骨架和几根羽毛;甚至还有一次买到的是羊脂蜡烛,但实际上也是用泥做成,再涂抹羊脂油;还有两千钱买的一双皮靴,最终证明那些靴子的腰部竟然是乌油高丽纸做成。
这些例子说明,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都存在着不法分子的操作,他们利用人们对真实性、价值或者稀缺性的追求,为自己的利益所谋。在处理这种情况时,我们需要提高警惕,不轻易相信眼前之物,而要通过严格验证才能确保所得之物真正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