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徐代泉的童年时代,庐剧的旋律便如同家乡的呼唤,伴随着他成长。在1958年,他凭借对二胡的精湛掌握,考入了安徽省艺校。三年后,他不仅学会了作曲,更深刻理解了庐剧音乐的心灵之美。然而,当时期学校突然撤销庐剧专业,这让徐代泉感到迷惑与失望。但是学校领导的话,让他心悦诚服:“我们是要为庐剧留一个种子。”尽管这颗种子未能及时绽放,但它仍然坚守着那份对于庐剧艺术的热爱。
30多年的时间里,直到1993年省艺校才重新招收庐剧班,这段时间内,徐代泉一直在等待机会。他决定转向黄梅戏,不仅因为两者之间存在差异,而且为了尽快掌握新技能。他采用了一种笨拙但有效的手法——与黄梅戏表演班一起学习唱腔课。这不仅锻炼了他的记忆力,还加速了他的学习进度,最终成为了一名优秀的黄梅戏作曲家。
从事戏曲音乐的人生道路并不轻松,它充满了艰辛和挑战。有时候,在创作过程中,一连七八天都写不出一句歌词,那些日夜思索、情感投入,都让人难以忘怀。一旦作品完成,便会沉浸于那些完美的声音之中,那份陶醉之情,是难以言说的。
徐代泉的一生分为三部分:教学、创作和研究。他不仅在本校教授,也是中国戏曲学院客座教授,并且主持编纂过《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安徽卷》,获得“编纣成果二等奖”。至今,他仍然活跃于学术界,为后人的传承贡献力量。
提起黄梅戲音樂電視劇,无人不知其杰出的創作者之一——徐代泉先生。他為《桃花扇》、《半把剪刀》、《家》、《春》、《秋》、《啼笑因缘》、《二月》、《潘张玉良》以及《祝福》的黃梅戲音樂電視劇(含合作)創作音樂,以其卓越的地位被世人铭记。而今年65岁高龄的他依旧担任中国戏曲学院、安徽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不断地将自己对戲曲藝術無限熱愛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