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慕良,京剧琴师,以字孟鄂闻名于世。出生于湖南长沙,他的父亲李赶三是一名京剧丑角。李慕良自7岁起便开始学习戏曲,尤其擅长老生角色。9岁时,他开始学習胡琴,到了12岁便登台表演,被誉为奇才。在15岁时,他在马连良先生那里深造,同时也专注于提高自己的琴艺。他曾为言菊朋和言慧珠吊嗓操琴,并获得了他们的赞赏。
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在音乐上的造诣,1937年前由马连良推荐他拜访了徐兰沅,这段经历对他的艺术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此外,他还从孙佐臣、杨宝忠、王少卿等大师那里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技艺。当他20岁时,就已经成为了一位名声显赫的京剧演员。
他的那一手烘云托月保调腔的伴奏技巧,以及刚劲挺秀、潇洒大方、醒耳动听的琴音,都赢得了海内外同行及观众们的一致好评。在1940年代后期,他与马连良合作,他们之间的配合被誉为“珠联璧合”、“相映生辉”,对马派艺术有着极大的贡献。
建国后,李慕良担任北京京剧团琴师和北京京剧院艺委会副主任。他参与设计过《海瑞罢官》、《赵氏孤儿》、《赤壁之战》、《沙家浜》等多部戏曲,还是资深的京剧音乐作曲者,有作品如《新东方赞》、《新八岔》等。他的独特风格在于将音乐紧密结合到戏曲的情感和故事中,从而营造出更加真实和感人的表演体验。
他追求的心手相印之境界,使得他的演奏充满了深厚的情感,其旋律平正大方,节奏鲜明多变,而手音圆润爽朗指法灵活有力。他与演员配合默契,与马连良合作更是严丝合缝,是一种典型的人物形象塑造。而人民艺术家老舍就曾用诗句来概括他的成就:“幼小喜丝竹,功成二十年。韵声长自远,意在手之先。春水流仍静,秋云断复连。”
不仅如此,在唱腔音乐设计方面,也展现出了他的勇气和创新的精神。他创作出的唱腔往往含有很深的寓意,将传统程序尊重又不受束缚,用以解释人物内心世界。在现代戏《沙家浜》中的【汉调二黄】新板式“我魏绛闻此言如梦初醒”唱段,以及其他多个创新创作,都让人称道并广为传唱。
最后,在2010年去世时,他已是93岁高龄,一生的事业留给我们无尽启示。这位杰出的京剧琴师不仅留下了一系列经典作品,更激励着后来的 поколations继续探索 京剧美术 的奥秘,让这门古老而精彩绝伦的手艺永远流传下去。